文化学者、国学专栏作家高福生曾在他的文章里引用过这样一段话:“无论何种选择,都要像陶渊明那样,纵然在农家田园,还是那么本真,‘造饮辄尽,期在必醉。既醉而退,曾不吝情去留’;还是那么勤奋,‘好读书,不求甚解。每有会意,便欣然忘食’;还是那么笔耕不辍,留下许多诗文名篇,让千古传颂不已,在精神和文化的追求中获得永生。”而高先生也正是这样在传播国学中身体力行。
“我从来都没放弃过读书”
高先生1956年生人,1981年以汉语硕士研究生毕业。1990年至1992年在北师大做访问学者。曾在江西师大中文系任教。1993年来深,先后在深圳画报、深圳特区报从事媒体工作。现依然是《深圳特区报》国学专栏作者。
1993年就来到深圳的高先生可以说也见证了深圳文化的变迁。“刚来的时候,很多人都认为深圳是没有文化的。”仅有的所谓文化都是“人造文化”。对此他持批评态度,“你不能硬要去找一些秦砖汉瓦,一个时代要有一个时代的文化。”如今,经过多年的发展沉淀,高先生对深圳的文化大加赞赏,“现在深圳单从教育上来说,就已经很不错了。深圳这种积极发展文化的精神是很好的。”而这种发展,其实也离不开像高先生这样的学者。据记者了解,在这个城市里,很多知名语文教师,都是高先生的学生。高先生在自己追求国学的同时,始终诲人不倦。
如今,年近60岁的他仍不时挑战登山,生活中游泳、上班、看书、练毛笔字、徒步构成他每日的功课,这其中阅读,研究国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。“我从来没放弃过读书。”是高先生引以为豪的习惯。
“搞学问一定要动机纯粹”
高先生认为,相比把国学定义为“传统文化”,他更赞同国学是“文化传统”,是先贤们一代代传承下来的,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学术系统。面对如今的“国学热”,高先生进行了“冷思考”,并告诉记者,搞学问一定要动机纯粹,还要有行为规范,论证上要符合一定的操作程序,学术来不得半点含糊。研究国学要注意:一方面要回归文本,另一方面要读懂文本,让文本符合当时的人所表达的意思。国学研究的结果也一定要经得起检验。高福生认为,“现在的国学研究必须要对人类的发展进步有好处,我们应该有世界眼光”。
[责编:中华]
免责声明:本站登载此文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,绝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描述。以上内容仅供网友学习与交流,无意侵犯版权。如有侵犯您的利益,请告知。我们将尽快删除。